網頁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從社會福利觀點來看社區式失智老人日間照顧經營的理念

從社會福利觀點來看社區式失智老人日間照顧經營的理念


                                                                                       


                                                                                                             主任 高慧萍    


 


何謂社會福利?社會福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溯至十四世紀英國的「濟貧法」。主要是建構一個社會安全網絡,讓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至於何謂「基本保障」?則依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及政治背景而有歧異,迄今並無定論。例如我國目前為因應高齡化社會,老人福利的善加規劃是當務之急。


 


 簡單的說為政府訂定一些法條,讓國民能享受到一些服務措施,在老人的福利部份以居家式服務和社區式服務作為照顧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的主要方式,再輔以機構式服務;當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居住於家內時,政府應結合民間部門支持其家庭照顧者,以維護其生活品質。


 


 行政院從20074月政核定【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希望建構一個符合社區化、優質化、可負擔之長期照顧制度,其中政府部門對推動老人日間照顧的服務不斷的展開,提供優於一般社會福利補助的方式,希望民間單位努力一起參與服務。但如果以經營老人服務事業的觀點來看,社區式的失智老人日間照顧是無利潤可言的,因為在各項的成本盤算之下,人力資源的成本即是主要的支出項目,其他營運成本中交通成本也是一項考量,也影響個案是否願意接日照的服務。如今政府部門提供許多補助機制,如人事、交通車、硬體設施設備等,然而民間單位需要能提供場地,並要符合法規標準,真的是不容易設立。


 


 頤安日間照顧中心自民國94年服務至今,很幸運的在今年99年開始才接受到政府的各項補助,由於本中心是與台北縣政府公設民營的方式合作,在整個運作中已節省了場地租金,前三年的運作即使很努力,但還是追不上各項成本的增加。個案收的愈多人事成本愈高,油價的攀升、車輛的維修營運的成本提高,因此如何能達到從事社會福利服務,又能有讓人放心的收支平衡呢?真的需要思考可行的方法。一切都需要政府資源的介入,一個穩定可靠的資源,可以讓願意參與服務的單位,全心投入日間照顧的產業。因為事情要成是需要時間的,給民間單位時間學習經營管理,創造合理的利潤,一個有心要做好社會福利的機構會在穩定的經營中,創造更精緻的照顧服務。


 


 社會福利角色的扮演不再只是一個在經營上只能負成長的概念,而是努力耕耘有收獲(利潤),如果能影響整個老人照顧產業的經營觀念,發展到"努力經營、做好服務、合理利潤、精緻照顧、造福老人"相信對你我未來希望得到以"人"為中心的照顧就不是夢了。


 


  頤安老人日照中心對未來的願景是做好社會福利工作,創造合理利潤,照顧服務更有創意,幫助現在的長者也幫助未來的自已。


 



  • 留言者: 雲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6-26 15:05:05
非常讚成妳的觀點,一個好的經營照顧老人的產業,除了具備好品質,更需要瞭解老人的需要,如果以後我老了,我也希望有好的環境及知道我的需要為我安排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一定會很開心,加油!貴中心的努力應該鼓勵~

日間照顧結合社區型醫院復健的好處

                                                      社工員 方雅儀


 


「小姐阿,我阿爸現在有失智,因為中風過走路走的很不好,雖然用拐杖走可是我還是覺得他走的不穩定,你們中心有沒有安排復健的服務?我們想說送他去你們中心。」


 


「小姐你好,我媽媽現在有失智,但是因為脊椎側彎導致人都會喊不舒服,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諮詢電話裡,有些詢問家屬會順帶提到長輩因為中風、身體狀況改變甚至是身體機能退化,導致腳無力,行走不安全,身體某些地方又酸又痛,故詢問起中心是否有些相關復健資訊可以提供給他們,或是順便問我們哪些地方復健做的好,這樣的電話累積下來,我們也感受到這一類家屬的需求。


 


  不僅諮詢電話有這樣的問題,中心受托的長輩家屬也曾詢問我們相似的問題,長輩因為中風走的不好,走路都是用拖著在走,上下樓梯十分吃力,但因為家裡是舊式公寓,只有樓梯沒有電梯,對每天帶長輩上下樓搭乘交通車的家屬來說,真的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鑒於家屬有著這樣的需求,雖然本中心有兼職物理治療師,但每週來一次的時間真的是不太足夠,也無法服務到每個有復健需求的長輩,因此今年度本中心與板橋中興醫院一起合作,由中興醫院開復健車來中心接長輩到醫院做物理治療,每週一、三、五共三天,用下午短短一個小時半的時間做一些復健治療,讓長輩可以舒緩疼痛,身體機能可以慢慢進步、好轉,這項服務目前持續進行中。


 


  由健順總院支援本中心的物理治療師也發現,部份長輩至中興醫院復健,從評估表發現長輩的肢能能力進步許多,我們將這項訊息反映給家屬知道,連家屬都表示長輩行動能力確實改善許多,表示復健是有幫助的。甚至有家屬發現自己的長輩以前睡眠狀況差,但現在接受社區復健後,長輩睡眠狀況大為改善,這都是因為去醫院復健就像是去做運動,讓長輩來講有一個完整的運動時間,消耗他的體力,讓他返家後反而容易入睡,間接改善了夜眠狀況。


 


  因部份失智長輩因疾病導致退化到合併失能,對家屬而言照顧起來確實是更加辛苦,有了社區復健,讓長輩身體功能可以盡量維持平穩,或者是小小進步,讓家屬在照顧上可以減輕壓力。


 


  對中心失智長輩而言,雖然剛開始接受社區醫院復健,會讓長輩產生混亂,覺得自己莫名奇妙要去醫院?陪同的照服員更要處理長輩的情緒,重新讓長輩建立復健圖像,但執行一段時間後,長輩熟悉度增加,反而會期待去復健。對長輩來說,可以這樣正大光明的坐車去某個地方玩,的確是跟只在中心的感受不一樣,有時候部份輕度長輩因為復健需要花力氣會有倦怠感,但家屬看到復健的成效還是會想辦法引導長輩去復健,陪同的照顧員總是要想辦法引導長輩上車,長時間的觀察下,發現長輩不再如以前頻繁的喊自己哪裡痛,步態也穩定多了。


 


  這一項新的服務項目我們還是會持續努力執行,希望除了在中心長輩每天參與各種不同輔療性小組團體、身心活化的運動,可以延緩長輩記憶退化、肢體功能的維持,在個別化的安排,需要復健的長輩,結合社區醫院的資源,不單單可以幫助長輩減緩失能的速度,更能讓家屬大大減輕照顧負擔。


 


  在此鼓勵其他日間照顧中心,醫院復健這塊的資源可以連結,讓有這類需求的長輩可以有擁有不同的服務選擇。



  • 留言者: chenmimi74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8 11:55:14
everyone will come to old one day, it is time to think about how to run a 老人中心 efficiently

照服員特質大不同

   頤安日照中心  護士陳盈卉


  從事養護工作已屆齡八年的時間,時光飛逝,看了不少長輩的歲月流逝,大家常說在機構裡當主管第一優先照顧的當然以長輩為主,第二順位便是從事第一線照顧的照服員,每個照服員都是機構的重要一員,一個成功的機構背後除了有聰穎的領導者以外還必須擁有一個夠專業的團隊。


  我們說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質與性情,那是該被尊重的;在一個工作團隊裡面若要每個人都互相喜歡或欣賞對方,似乎困難有加;總是會有那麼 一兩 個就是看不慣機構的作風或互相計較看不順眼,甚至對於主管交辦事項不理不睬我行我素,等到遇到困難時才實行求救動作。


  照服員的特質在這邊可以歸納出兩種類型:


【一】服從機構型


  有些照服員雖然不是頂尖,沒有高學歷沒有豐富的經驗,但是有勇於學習,肯虛心接受主管指導的心態,縱使是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剛開始是張白紙,從職前訓練及前輩的指導,不斷吸取經驗,從挫敗中成長,相信機構給予的相關知識都是精髓,一路走來的不順遂會減少許多。當白紙寫滿了經驗便能開始指導其他新進人員以傳承下去。


【二】順從型/孝順型


  照服員的原生家庭背景缺少了阿公阿嬤那一代的長輩,在認知連結裡,無形的形成「孝順、順從」,尊重長輩無非是孝順的行為;在一般沒有罹患任何疾病、有理的狀況下,我們是該尊重順從的,但是當長輩罹患了疾病,例如失智症。照服員本身對疾病的認識應該要有一定的程度,甚至是來到中心服務時,接受機構主管的職前訓練吸收部分基本知識,方能得心應手照顧長輩。此類型的照服員基於「熱情」把活動目標訂的過高,甚至無法相信某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或是帶領活動的主題不適合長輩,而與主管革命許久仍以自我為主;與其他同仁之間的相處也是較自我。機構主管尊重每位照服員的創新方案並給予空間嘗試,但也會省思適不適合長輩。照服員本身認為長輩雖然有失智症但是說出來的話及做出來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否定了病識感這一塊;當然日子一天天的過,照服員本身受到的創傷也一次比一次更深,受到的打擊也越大,漸漸的踢了太多「鐵板」,而改變了自己的處遇方式,雖然還是順從、孝順,但是還是有限度的。


  機構給予每位人員極大的發揮空間,也希望每位同仁都能將自己的才藝發揮的淋漓盡致,讓所有的照服員都知道自己是機構的重要一員無人能比的,增加自我滿足的空間;但更希望大家都能互相交流意見,試著虛心接受,這樣不論是機構或是個人都能有成長進步的空間。